污水中的COD,全称“Chemical Oxygen Demand”(化学需氧量),是一个重要的水质指标,以下是关于COD的详细解释:
一、COD的含义与代表意义
含义:COD指在一定条件下,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。它反映了水中还原性物质,特别是各种有机物的含量。由于废水中有机物的数量远多于无机物质,因此COD通常用于表示废水中有机物质的总量。
代表意义:COD是衡量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。COD值越大,表示水体受污染程度越严重。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,可能导致水中需要氧气较多的生物(如鱼虾)的死亡,厌氧菌泛滥生长,“活水”变为“死水”。
二、COD的监测方法
比色法:
原理:利用酸性溶液与含有铬离子的指示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,生成可见光吸收物质,从而测定COD含量。
优点:操作简便、快速。
要求:对水质条件要求较高,如水样需要新鲜、无杂质等。
电化学法:
原理:利用电极表面产生的电子传递速率与溶液中COD含量成正比的关系来测定COD值。
优点:灵敏度高、选择性好。
缺点:仪器成本较高,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。
滴定法:
原理:利用标准溶液与待测水样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,通过滴定剂的颜色变化或体积变化来计算COD含量。
优点:精度较高,适用于各种水质条件的检测。
缺点:操作较为复杂,对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要求较高。
三、COD的监测标准
我国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》(GB 3838-2002)中规定了五类浓度限值:
Ⅰ类、Ⅱ类水:COD≤15毫克/升,基本上能达到饮用水标准。
Ⅲ类水:COD≤20毫克/升。
Ⅳ类水:COD≤30毫克/升。
Ⅴ类水:COD≤40毫克/升。
数值大于二类的水不能作为饮用水,其中三类、四类、五类属于污染水质,COD数值越高,污染就越严重。
综上所述,COD是衡量水体有机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,其监测方法多种多样,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。同时,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方法进行操作,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