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准溶液的储存要求和有效期是确保其浓度准确性的关键环节,需根据溶液的化学性质、稳定性及储存条件综合确定。以下是具体指南:
一、储存要求
避光保存
光敏性溶液:如高锰酸钾(KMnO₄)、过氧化氢(H₂O₂)、硝酸银(AgNO₃)等需用棕色瓶或避光储存,避免分解。
一般溶液:若长期保存,也建议避光以减少潜在光化学反应。
温度控制
常温保存:多数标准溶液可在室温(15-25℃)下储存,但需避免温度波动(如空调直吹或靠近热源)。
冷藏保存:挥发性物质(如氨水、盐酸)、热敏性物质(如某些酶溶液)或短期储存的高纯度溶液可冷藏(4℃),但需注意:
取出后需恢复至室温再使用,避免冷凝水稀释。
部分溶液(如NaOH)冷藏可能吸潮,需密封严密。
容器选择
材质:强碱性溶液(如NaOH)需用聚乙烯瓶(避免与玻璃中的SiO₂反应);氟化物溶液需用聚乙烯瓶(防玻璃腐蚀)。
密封性:挥发性溶液(如浓盐酸、氨水)需用玻璃塞或聚四氟乙烯盖密封,减少挥发。
防止污染
取用后立即盖紧瓶盖,避免与空气接触(如Fe²+溶液需隔绝氧气)。
使用干燥洁净的移液管或吸管,防止交叉污染。
添加稳定剂
对易水解或氧化物质,可加入适量的酸(如H₂SO₄防Fe²+氧化)或缓冲溶液(如控制pH抑制水解)。
二、有效期
标准溶液的有效期取决于其化学稳定性和储存条件,一般分为两类:
基准物质直接配制的标准溶液
稳定性高:如NaCl、K₂Cr₂O₇等,若储存得当(避光、密封、常温),有效期可达 6-12个月。
需定期标定:即使未过期,也建议每3-6个月重新标定一次,确保浓度准确。
需标定的标准溶液
易变物质:如亚硫酸钠(Na₂SO₃,易被氧化)、硫代硫酸钠(Na₂S₂O₃,易分解),有效期可能仅 1-3个月,需现配现标。
挥发性物质:如氨水(NH₃·H₂O)、盐酸(HCl),浓度易因挥发改变,有效期 1-3个月,建议小量配制。
特殊指示剂:如淀粉溶液(易腐败)、甲基橙(逐渐变质),有效期 1-2周,需冷藏并短期使用。
三、通用管理建议
标签记录:标注配制日期、浓度、配制人及有效期。
定期检查:观察溶液是否变色、沉淀或浑浊,必要时提前重新配制。
分装储存:大瓶溶液可分装为小瓶使用,减少反复开盖导致的污染或挥发。
参考标准:遵循国家或行业标准(如GB/T 601-2016《化学试剂 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》),部分溶液有明确规定的有效期。
通过严格遵循储存条件和定期标定,可最大限度延长标准溶液的有效期,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