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学需氧量(Chemical Oxygen Demand,简称 COD)是水环境监测和废水处理中一项关键指标,用于衡量水体中可被化学氧化剂氧化的有机物和部分无机物的总量。它反映了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,是评估水质污染和污水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。
一、COD的核心定义
基本概念
COD表示在一定条件下(如强酸、加热或催化剂存在),水样中能被重铬酸钾(K₂Cr₂O₇)等强氧化剂氧化的所有物质的量,以氧的毫克数(mg)与水样体积(升,L)的比值表示,单位为 mg/L。
氧化对象:包括有机物(如糖类、脂肪、蛋白质、合成有机物等)和部分无机还原性物质(如硫化物、亚硝酸盐、亚铁盐等)。
不氧化物质:氨氮、碳酸盐、硝酸盐等不易被化学氧化的物质通常不计入COD。
与BOD的区别
BOD(生化需氧量):仅反映水中可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含量,需5天培养(BOD₅)才能测定。
COD:通过化学氧化快速测定所有可氧化物质,结果更全面且耗时短(通常2小时完成),但无法区分有机物是否可生物降解。
二、COD的测定原理与方法
1. 经典方法:重铬酸钾法(国标法)
原理:
在强酸性溶液中,加入过量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,加热回流2小时,使有机物完全氧化。剩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铵滴定,根据消耗量计算COD值。
反应式(以葡萄糖为例):
C6H12O6+6K2Cr2O7+14H2SO4→6CO2+6Cr2(SO4)3+7K2SO4+14H2O
步骤:
取水样,加入重铬酸钾溶液和硫酸-硫酸银催化剂。
加热回流2小时,冷却后加入指示剂(如试亚铁灵)。
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剩余重铬酸钾,至溶液颜色由黄色经蓝绿色变为红褐色。
计算COD值:
COD (mg/L)= V(V 0 −V 1 )×C×8×1000
($V_0$:空白实验消耗滴定液体积;$V_1$:水样消耗体积;$C$:滴定液浓度;$V$:水样体积)
2. 快速方法: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
原理:
在密封消解管中加入水样、重铬酸钾和硫酸,高温消解15-30分钟,有机物氧化后溶液颜色变深。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特定波长(如600 nm)下的吸光度,与标准曲线对比得出COD值。
优点:操作简便、耗时短、适合批量检测。
三、COD的环境意义与应用
水质污染评估
高COD值:表明水体中有机物或还原性物质含量高,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(促进藻类繁殖)、缺氧(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溶解氧)和毒害效应(部分有机物有毒)。
标准限值:不同用途水体对COD有严格限制(如中国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》规定Ⅲ类水COD≤20 mg/L)。
污水处理效果监测
工业废水处理:通过测定进水与出水的COD差值,评估处理工艺(如活性污泥法、膜生物反应器)的效率。
污泥活性判断:COD去除率低可能提示污泥老化或中毒。
环境管理与执法
COD是环保部门监管企业排污的核心指标之一,超标排放可能面临处罚。
结合BOD、总氮(TN)、总磷(TP)等指标,可全面分析水体污染来源(如生活污水、农业面源污染、工业废水)。
四、COD测定的局限性
干扰物质影响
氯离子(Cl⁻)会与重铬酸钾反应,导致结果偏高,需加入硫酸汞掩蔽。
悬浮物(SS)可能吸附氧化剂,影响测定准确性,需预先过滤或消解。
无法区分有机物类型
COD仅反映总量,无法区分易降解(如乙酸)和难降解有机物(如多环芳烃),需结合其他指标(如BOD/COD比值)评估可生化性。
化学氧化剂的局限性
重铬酸钾无法完全氧化某些顽固有机物(如吡啶、苯),可能导致结果偏低。
五、实际案例
案例1:某化工废水处理
进水COD为2000 mg/L,经生化处理后降至100 mg/L,去除率达95%,表明处理工艺有效。
案例2:河流黑臭现象
某河道COD长期超标(达50 mg/L),伴随溶解氧(DO)低于2 mg/L,导致鱼虾死亡,需通过截污、清淤等措施治理。
总结
化学需氧量(COD)是衡量水体有机污染的“综合指标”,其测定方法简单快速,结果可靠,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、污水处理和工业排放管理。但需注意其局限性,结合其他指标(如BOD、TN、TP)才能全面评估水质状况。